如何培养技术思维
所谓技术思维,其实就是用技术人员的思考方式看待问题。作为技术人员本身,随着工作年限的积累,慢慢都会形成自己的技术思维。不过有些基本的思路早晚都会用到,所以还是尽早了解比较好,不必都等到踩坑之后才去反思。
技术思维之可行性
策划产品的初期,原则上是不应该受可行性的干扰,先想到好点子,剩下的才是具体实现方案的问题。但是到了具体的产品需求文档形成之前,可行性就成为最后一道门槛了。这时候,产品同学应该好好找开发哥聊聊,到底能不能做了。我们知道,产品同学最怕的就是开发哥甩过来一句:实现不了… (偷笑)
那么到底能做还是不能做,是不是就只有开发说了算呢?当然不是!至少还有老板~ 然而,总把老板搬出来也不是个事儿,况且,不是每个需求都有老板关注和授权,狐假虎威肯定是要出事情的。
那我们先来看到底什么情况是我们所谓「实现不了」的需求。据我观察,做不了的需求无外乎以下几种:
- 技术限制,完全实现不了;
- 平台限制,公司不用这种语言,没有环境基础;
- 人员限制,开发不知道能实现,或知道能实现,但自身能力不足;
- 心情不好,不想做了。
首先第一点,这句话不是随便说的,如果要说是技术上实现不了,那一定要相当有信心和勇气了。但你要知道,说出这句话是要责任的。这就如同去医院看病,医生说「治不了」,那产品运营同学就只能选择相信,或者换家医院试试,这就是专业的力量。
所以,平时得多看看其他技术方案的案例,多参加行业会议,多跟高手交流,多积累经验,都是废话。如果实在不确定能不能实现,起码拉上几个老师傅和领导「会诊」一下,统一口径,如果都觉得实现不了,那基本就是实现不了了。
那么第二点,平台限制是什么意思呢?产品运营同学在外面找到了「类似」的东西,说别人都能实现,我们为什么不行?那么,其实这里深层的原因就是,他们只能看到产品的表象,或者说是 UI 层面,交互层面。
举个例子,有些功能使用某种编程语言实现的,但是你们公司服务器没有这种环境,也不想为了这个需求单独搭建一套环境,那结论可能就是(在当前的条件下)实现不了。如果需求足够重要,我们可以考虑单独为其搭建一套环境满足需求,否则就只能换方案了。
再举个例子,产品运营同学看到某个网站上有酷炫的效果,问你能不能实现。你说,在你这个浏览器能,但是我们要兼容 IE 某个版本,那么,现在我们就只有三种选择:
- 优雅降级,针对这个 IE 版本牺牲部分效果;
- 根据客户端统计数据,放弃使用某些客户端的用户;
- 换方案。
具体,就看你怎么选了。所以,遇到这种情况呢,首先你要确定他们找到的例子真的能应用在你们的业务上,比如高级浏览器能否套在低级浏览器、APP 效果能否套在 H5 这种。如果不能,那就是实现不了。如果能,那就要看第三点,是否有资源或人员上的限制了。
第三点,人员限制。不管你承不承认,任何人的技术能力和视野一定是有局限性的,就看对待具体问题的态度如何了。有的时候,是真的实现不了,但是知道别人能实现;而有的时候,是我们自己实现不了,也不知道别人能实现;还有的时候,知道自己实现不了,别人能实现,但是碍于面子不好意思承认。这段可以算是「乔哈里窗」的程序员版本。
遇到这种情况,还是应该发扬积极主动的精神,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多去调研一下,多找找相关的例子。
至于最后一点嘛,心情不好就不做,你以为你是谁?先混到资深再试试吧。
总之,对于可行性的问题,一定要做足功课。否则一次两次说实现不了,万一同事又找到真的可以实现的方案,那么一来面子上过不去,二来也是对你能力和靠谱程度的减分,所以一定要慎重。
提示
- 新开发的系统,尽量熟悉平台已有的基础能力,再来看新特性;
- 使用外部开放平台的,一般都有现成的文档,虽然未必全懂,但至少大概知道平台能力;
- 别人家已经做好的效果,总不能说实现不了吧?如有差异,至少要给我讲清楚;
- 关注不同端的巨大差异,很多实现不了的,其实是终端差异的局限;
- 理解从芯片、硬件厂商、操作系统不同、手机厂商不同、机型不同、浏览器不同、语言不同等造成的种种差异~
技术思维之极限情况
开发同学,尤其是测试同学,总是各种钻牛角尖,什么小破输入框输入 1000 个字怎么办?什么同时 10000 个人访问怎么办?什么 500 个账号薅羊毛怎么办?
严格意义上来说,这些未必是你需要考虑的,到了「测试用例评审」这一步,自然会有专业的测试人员提出这些问题。但是假如这些类似的问题你之前都没有思考过,那么也可能被测试人员怼得很惨。
要想成为资深的工程师,需要你对研发流程的各个环节都成竹在胸,不至于一问三不知,或者一看就根本没有深入思考过。
这些极限情况,可以统称为「异常流」。有些异常流可能用户感知不明显,而有些异常流则会对用户造成很大的影响。因此,当出现这些异常的时候,如何给用户更好的提示和引导,或者引领用户去找客服寻求帮助等,就显得尤为重要了。
提示
- 试试钻牛角尖思维,暴力一点会怎样;
- 试试薅羊毛思维,量上来会怎样;
- 试试并发思维,全都一起来了会怎样;
- 有些极限情况是产品形态问题,要找产品同学拍版。
技术思维之安全性
每隔几年,就会出现一次较大的用户隐私信息泄露问题,最近的一次大家都知道,就是 Facebook 的隐私泄露事件,以及国内的 WiFi 万能钥匙。至于之前的门系列,虽然也是用户隐私,但是跟互联网关系不大,主要是修电脑的锅。还有「开房信息泄露」那次,是由于被黑客攻击。
关于黑客攻击的问题,无论是产品人员还是普通的开发人员,都是没有办法的事情,要有极其专业的安全团队才可能应付。我们这里说的,只是一点安全意识的问题。很多工作一两年的开发人员都非常缺乏安全意识。甚至有些是不经意的人为信息泄露,压根算不上技术问题。
比如,我们在互联网产品里标识用户要有某个特定的维度,可能是用户的手机号、第三方开放平台提供的 openid、淘宝登录名、微信昵称等等。那么,当我们以这个维度标识用户,并向他们展示隐私信息的时候,能否确认看到信息的一定是本人呢?有没有可能我们的维度没变,但是用户换了呢?
严格来说,除了生物认证和实时的真人认证,我们几乎无法确定网络另一端到底是什么人,甚至连是不是人都很难知晓。所以现在的很多互联网产品,才会有那么多烦人的认证。这个问题尽管无解,并且还要跟真实的用户体验之间做权衡,但总归是不能不考虑的方面。
提示
- 弄清楚所负责产品的用户体系,以及「用户」的定义;
- 考虑你展示给用户的信息,有多大可能被别人看到,站在身后看也算;
- 用户如有多个小号,能否达到 1+1=3 的效果;
- 你的系统有没有可能被机器人或外挂直接使用,而无法分辨。
技术思维之性能
你希望你负责的产品做到什么程度,是能用就行?还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对用户友好。如果程序上报错,信息一定是有助于问题定位的方法名、代码位置等等。那么用户需要看到这些吗?用户看到之后是怎样的体验呢?
所以,互联网产品如果想做到尽量完善,就要考虑到各种情况。当然,你不考虑也可以,那么接下来就是在开发、测试、运维同学不断的提问和质疑中慢慢填坑。
以电商的抢购活动为例,最理想的情况下,是系统有无限的承受能力,大家随便抢,系统也不会挂。但现实的情况是,硬件资源、网络带宽等都是有限的,即使我可以预估真实用户的量,也无法预估羊毛党的量。某个活动一旦有利可图,被转发到几个羊毛群,那基本上分分钟就要被掏空了。
那么在这样的现实下,如何能保证对大多数用户来说尽量公平,系统又不至于很快挂掉呢?这就是产品和技术要一起解决的问题了。譬如很多抢购活动引入的排队机制,或者提前发放的资格码等。这些需求某种程度上都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,才引入的产品特性,从而倒逼产品人员修改流程和界面交互等。那么在你负责的产品中,有没有因为性能或其它的限制而产生的「特性(不是 BUG)」呢?
提示
- 工作没有界限,多了解点什么知识都没坏处;
- 互联网产品都会在某个环节或阶段有性能瓶颈,由此可能产生意外的需求特性;
- 从脑子里的一个点子,到最后用户使用的口碑,你都有责任关注;
- 在很多客观条件的限制下,没有所谓的绝对公平,一定是通过某种技术手段来「维持秩序」。
技术思维之隐性消耗
所谓隐性消耗,当然是不那么明显的消耗。那么在实际需求中,哪些消耗不容易察觉呢?最常见的,就是硬件资源和带宽的消耗,例如某些带有视频的活动,如果出现爆发式增长,就可能快速烧掉云服务账户里的余额。如果公司有资深的运维人员,那么可以在类似的产品上线之前,找运维同学预估流量和费用,以免不小心超出预算。
同样,有些公司购买的带宽是峰值计费的,那么就很容易出现意外。服务器临时扛不住,紧急加机器也是可以的,最坏的情况就是有短暂的时间无法给用户提供服务。其实一般情况下,大家是不太需要考虑这些的,毕竟不用你自己出钱,而且有 IT 和运维人员搞定就可以了。只是特殊的一些产品和活动,才需要把这些预算考虑在内。
还有一种情况,作为自己有开发团队的公司,遇到任何需求第一反应就是自己的开发能不能做,如果不是特别复杂的需求,一般都会得到「能做」的答案。但是有些时候,同样的能满足需求的东西,如果采用外包的形式交给外部团队,成本却可能降低很多。
这是为什么呢?难道我们开发就这么挫吗?当然不是!如果说一个需求全是从零开始的话,那么可以说很多公司的开发无论在速度和质量上,都是值得信赖的。但是,当这些需求外部已经有成熟的方案,或者活动模板,甚至是不怎么需要修改的现成代码的时候,这个成本就完全不一样了。毕竟术业有专攻,专门做活动的积累了很多活动;专门做游戏的积累了很多小游戏;这些东西对许多外包公司来说甚至是零成本复制,就看他想赚你多少钱了~
当然,外部采购也有麻烦的地方,比如公司资质门槛,财务流程等等,肯定是没有直接给开发哥提需求方便。但如果整个项目的成本和 KPI 都比较明确了,并且考察过有类似的外部团队可以满足需求的话,不妨对比一下成本和效率,开发哥的工资也很贵的~
提示
- 重点项目要考虑技术侧可能花钱的地方;
- 开发说「能做」只是说明可行性,效率和时间还要再评估;
- 外部采购成熟方案有时可能效率更高。
技术思维之关联改动
我们在规划新的产品特性的时候,往往会涉及到对原有系统的改动,由于原有系统可能不是自己负责的产品,即使与对应的产品沟通过,也可能考虑不周,而这些,还只是表面的功能改动,更大的坑还在后面。
无论从设计到产品,还是从前端到后台,都希望有很多所谓「模块化」的东西,最好像 PS 一样贴过来就能用。对于完全相同或差异不大的功能,模块化固然很好。但是在需求迭代的历史长河中,总会产生同一模块的大大小小的变种,以及与各个使用模块的系统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。
此时,如果你的需求动到了这些所谓的「公共模块」,麻烦就来了。其他使用模块的系统是否需要一起改动,是否需要同步更新,还是保持原样?保持原样的模块是另一份拷贝还是在原有模块基础上兼容?
在技术的架构上,我们很难既满足想要一起改的时候就完全一起变化,而不想要一起修改的时候,又可以随便想改哪个改哪个。这两个点之间只能是不断地权衡和妥协,没有完美的解决方案。因此,在我们寻求公共逻辑和修改迭代的便利性的同时,也需要考虑到未来分道扬镳时千丝万缕的纠缠。
提示
1,只要你的需求修改到的地方,就有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; 2,模块化未必是好事,只有在保证这些产品模块功能相对一致时才有用; 3,技术人员也一直在纠结优化与过度优化之间的界线,这个界线完全取决于产品的走向~
结语
本篇粗略讲述了开发人员见到需求或者遇到问题的时候,大致都有哪些「技术思维」,这些思维出于严谨,却又难免有吹毛求疵,钻牛角尖之嫌。技术说到底,都是冷冰冰的代码逻辑,没有什么感情用事和临时的杀伐决断。只有把所有细节和可能出现的状况尽量考虑清楚,才能开发出健壮稳定的系统。
你负责的产品能健壮稳定地给用户提供服务,也是技术成功的表现。既然如此,这方方面面的技术细节问题,不可不察。培养良好的技术思维,能让你尽快成长为一个专业的、资深的、真正意义上的工程师。 下一篇: Chapter 05-04 如何培养用户思维